中國民間研究最熱門的兩件事,一是紅學,另一個就是『鄭和』。
鄧小平說,鄭和代表一種開放思想,這幅字挂在瀏家港牆上時,距離鄭和下西洋,已經將
近六百年了,若是沒有借鑒歷史的真實教訓,就是中國的不幸了。
我在網路上發表過一系列的『鄭和下西洋』,是從我在廣州遭遇到『昆侖奴』開始的。
漢代的廣州,已成爲中國南方的重要港市。富商巨賈、豪強地主透過海外貿易廣求異物,
甚至蓄養黑奴。這時的黑奴主要來於南洋的土著民族,是印度商人販賣過來的。
唐宋設市舶司,管航海通商事務,各舟舶司舵的千里眼、順風耳蓋爲昆侖奴(文獻)。
鄭和下西洋的領航員、翻譯,應該就是昆侖奴。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大小航艦約共二百七十艘,每船載運七百到一千人不等,每趟逾兩
萬餘官從兵參加,其中『舌人』應包括南洋諸島和波斯、印度、回族等,土著語言就是
由昆侖奴擔任『舌人』翻譯。昆侖奴來自昆侖島的奴隸市場,昆侖島就是今天越南的昆
山島,距湄公河出海口約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島。由大、小昆侖共十四島群組成,面積
七千七百公畝,島上有安海村,曾助阮王複國,十八世紀初曾被東印度公司佔據。文獻
記載昆侖奴爲爪哇土著,被賣到中國後,作爲封建社會的奴婢買賣。
當時中國沿海禁海,『海盜』橫行,艦隊出航,的確是一種安全的模式,兩次世界大戰
期間,德國採取『無限制潛水艇』的戰術,盟國的對策就是『護航艦隊』。當時,鄭和
的艦隊是官派的,但不是巡洋戰艦,頂多是運兵艦,爲何從南京出發後,再從太倉起錨
?原因很簡單,太倉是糧倉,當時的船速太慢,這樣龐大的軍隊,需要長時間所需的補
給,『大軍未發,糧草先行。』
船上瓷器、絲綢、器具等寶貨,航程所需補給,很容易計算出,鄭和的船隊吃水多重,
是否足以橫渡大洋,遠征印度洋,因此,以當時的明朝的船隻規模,可以進行的征戰非
常有限。所以,鄭和艦隊,根本不是一種征服艦隊,就算抵達地中海,也沒有『宣揚國
威』的戰力,最多是和平的殖民貿易與通使,通商目的一般相信最有可能,或許就是對
元朝馬可波羅介紹的西方、波斯市場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明朝的版圖很小,比宋朝還要小一些。北抵長城,東北僅及遼東瀋陽
一帶,南及海南島,西部除河西走廊不出四川,臺灣、高麗都不在版圖之內,當時雖已驅
逐元朝,畢竟蒙古的四大汗國依然存在於西域,這也是一般認爲鄭和尋找西方通路的原因
,不過,仔細看南方的安南,出了鎮南關、諒山就不是中國明朝的版圖,這和唐、宋朝的
版圖有著相當的出入,原來成吉思汗除了兩次遠征日本失敗,忽必烈死在雲南?是唯一的
記載,其後元世祖繼二次征日本失敗後,三次征越也失敗,這究竟怎麽一回事?
鄭和首航從劉家港(1405年5月)停駐五虎門(廣州太平)11月出發,於(1405,12,24)抵達占
城,次年(1406,6,30)抵達爪哇。
根據越史記載,元朝三次征越,都被宋朝聯合安南王朝打敗,且前後不理會元朝覲見朝貢
的招諭,越南因此而獨立,迄於明末。所謂的拒不朝貢,始於元朝。
陳朝外戚黎季犁篡位,與子胡漢蒼同朝聽政,時明建文帝正應付朱隸未暇處理,1403年成
祖篡位號永樂,胡漢蒼遣使往賀登基,成祖遣行人揚渤、齎勒,諭陪臣父老,詢以陳嗣有
無及漢蒼誠假,各以實聞,漢蒼複遣使隨遞陪臣父老結狀,如漢蒼所稱。此後明使往來絡
繹,有徵求者有責問者,漢蒼應接不暇疲於奔命。
永樂二年(1404)秋八月,裨將裴伯耆間關北上燕京,作申包胥之哭秦庭,未幾有陳添平者
由老撾宣慰使送燕京。永樂三年(1405)春二月,越遣黃晦卿爲割地使,還明廣西邊鄙思祿
州古樓洞五十九屯,再密令土人鴆殺明所設州官。永樂四年(1406)夏四月明送添平回越交
納漢蒼,漢蒼斬添平。
這一段敍述,極像是兩國間的情報行動,大戰一觸即發的前奏。
明朝的軍事行動;
秋七月(1406)調兩廣江浙荊閩兵八萬征越,分兩路由廣西憑祥、及雲南蒙自進兵,抵富良
江、洮江會師白鶴江,冬十二月明拔多邦城。永樂五年(1407),明水陸並進,至木凡江對
岸下寨,元澄以船三百艘縱擊,明兩岸夾擊追胡軍,至奇羅海口大敗之,獲季犁。(1407)
六月,明設交州府十七州縣置官吏,免租稅三年(恰與鄭和返航時相符(1407,7))。
因此,鄭和下西洋若爲配合陸路征安南,聯絡占城僅爲遠交近攻則已乎?
永樂三年首航起,鄭和離開福州第一站就到達占城,七下西洋五過占城,六到爪哇。畢竟
爪哇與占城有著相當的淵源,或者言語相通,風俗習慣相似,或者就是昆侖奴的引航,各
方記載這段首航,鄭和去了占城和爪哇,返航時(順道)置安南爲郡縣,意義究竟爲何?
是中途改變的嗎?
鄭和七下西洋,燕王的動機,由於明史的記載不詳盡,有衆多說法﹔
一、宣揚國威,取得承認。
二、搜索寶物。
三、尋找惠帝下落。
四、驅逐海寇。
五、軍事同盟以抗帖木兒帝國。
六、示中國富強,使諸國盡來朝貢。
依我看都是猜測附會。
『越絕書』記載,占婆國爲古之「胡孫」,王號俱冠以範姓。范氏爲晉國大夫范士會之後
,范蠡、范增俱戰國時經綸奇才,范蠡居楚稱范伯,居陶稱陶朱公,師事計然,因文種薦
引入越助越王勾踐複國。第一世紀末,占婆(爪哇)人由爪哇北移,西元一零二年,東漢和
帝永元十四年,范熊、範逸禦占婆人佔領象郡迤南壤,建立林邑王國,範文造宮室城池。
東漢末,范白虎名防遏(即範蠡之後),佐三國吳王孫權開國,鎮守藤州。范佛王時奉婆
羅門教自稱梵大王,世爲交州之患,位置約就在交州以南的越裳國境。六朝歷代討伐拓邊
曾建闍盤城,範後世朝貢中國。唐貞觀中,範文龍被弒,更號環王國。唐初置林州景州,
曾沒于林邑,唐憲宗元和四年林邑爲張舟所滅,南徙建占城國。宋代名占城,一三○六年
越陳朝英宗以玄真公主嫁占主制旻,而收以烏州(廣治)、哩州(承天)爲聘禮,改名爲順化
州。迄于明朝置新平順化二府,一六五二年降于阮越,今越南名順化。古都順化的由來大
抵如是,從明史記載中,也可瞭解交趾和占城彼此相爭不斷,今天參訪順化,遊客可見順
化宮殿建築,受中國典章制度影響的程度。
明史﹔
占城居南海中,自瓊州航海順風一晝夜可至,自福州西南行十晝夜可至,即周越裳地。秦
爲林邑,漢爲象林縣。後漢末,區連據其地,始稱林邑王。自晉至隋仍之。唐時,或稱占
不勞,或稱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至德後,改國號曰環。迄周、宋,遂以占城爲號,朝
貢不替。元世祖惡其阻命,大舉兵擊破之,亦不能定。
顯然在當時,占城和日本一樣,有不向元朝屈服的條件,這種憑藉和元朝曾經企圖征伐
占城的理由可能相同,那就是占城獨佔『海上貿易』。
晉代石崇使客航海,經營海外貿易致富,所謂珍寶奇異,毒冒(玳瑁)、翠羽、犀角、象牙
、沈香、珊瑚、香料等是也,以交址(交州)、廣州爲集散中心,唐宋置市舶司管理舟舶通
商事務。而交州最初之海外市場曰雲屯州,由葫蘆島、棋盤島等島群構成,開埠遠早在十
一世紀,至一一四九年以爪哇、暹羅、欽、廉、交、廣諸商客雲集海東,乃於海島設雲屯
莊俾益稅收,繁榮直至十六世紀末,明總兵鄧鍾所繪「交州圖說」記載其地。
元代最有名的旅行家汪大淵,於1328-1332年和1334-1339年先後兩次從泉州出發遠航至
阿拉伯海、波斯灣、亞丁灣、紅海,他也是第一個有史可查的到過摩洛哥和坦桑尼亞的中
國人。他的《島夷志略》對14世紀阿拉伯地區的政治、經濟、航海貿易、宗教作了詳細的
記述,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監軍』防止出征軍隊叛變是太監最主要的工作。
太監出使對戰爭『監軍』,在瀏家港的勒石上,明確記載欽差大臣鄭和,有十多名太監
隨行,也足夠證明始于太監監軍。究竟成祖何時産生動機?後來王通從越南罷兵議和,
被下錦衣衛夷族的結果,也說明當時中央極權,重用太監的政治背景。
根據一個有趣的專家估計,今日仿造一條寶船需要三年,估計在明朝,建造同樣的寶船
,也需要三年,那麽鄭和的寶船隊於永樂三年五月啓航,應該在成祖即位之前就展開建
造,否則根本不可能在兩年半之內建造這樣龐大規模的艦隊。如果爲了征服越南,除非
登基當時已經有了動機,在前述的兩國外交歷史上,看不出這種預期的軍事目的,當然
爲了尋訪惠帝下落,勞師動衆大造艦隊更是可笑,惠帝最有可能避往臺灣,爲何七下西
洋過臺灣不入,這方式像是『找』人嗎?一種大膽假設如果成立;那就是惠帝已經開始
建造寶船,成祖只是繼續完成罷了,哪麽有何理由使得惠帝的計劃由燕王繼續完成?恐
怕鄭和下西洋的真正意圖,就在這裏了。
元朝推行大規模的官營航海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
使臣貿易、斡脫貿易和官本船貿易。 如同今天的貿易代表,洋行代理,進出口公司。
元代,朝廷派遣特命使臣,到海外替皇室採辦貨物之事經常有之。 “每歲下番使臣,
進貢希奇物貨”。大德時,朝廷派遣使臣答述丁等“欽資聖旨,懸帶虎符,前往馬合
答束番國。征取獅、豹等物……又愛祖丁等使四起;延桔七年(1320年),"遣馬紮蠻等
使占城、占臘、龍牙門,索馴象"。龍牙門就是指今天的新加坡。
『真臘,在占城南,順風三晝夜可至。隋、唐及宋皆朝貢。宋慶元中,滅占城而並其地
,因改國名曰占臘。』這段敍述,分明占城與真臘有所區別。
整個元代,元朝派出的使臣交馳穿梭子海上,足?遍及海外諸國,甚至遠達東非和北非
,航海貿易之盛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商人周觀達隨元使出使真臘,後寫成『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法人依此篇記載發現吳哥
窟遺址,當時真臘依然是中南半島最富足的國家,周觀達的商人身分更是令人好奇。
...自「港口」北行,順水可半月,抵其地曰查南,乃其屬郡也。又自查南換小舟,順
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幹傍,取城五十裏。』
柬國並沒有出海良港,過去唯一的河口港目前由越南所佔領(十七世紀末葡萄牙、西班
牙、荷蘭地圖載KAM KAU港口),越南曾在堅江省美林社『澳腰港』發掘古時帆檣,有
金幣及女妝用具(銅鏡)古物,堅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棲山(是否即芳
城現址不確定),據說東湖常有神仙出沒,所以稱河仙。
官本船貿易
元朝經營海外貿易還採取了官商合辦的形式,即實行官本船貿易制度。
盧世榮推行的改革觸犯了權貴的利益,爲豪勢要所嫉。次年四月被罷官下獄,後處死。
盧世榮秉政僅四個月,但在財政上頗多建樹,官本船法即其中一項。
爲了推行官本船法,元朝廷一方面投入大筆資金,充作營運本錢。如官本船法創立之時
,就一次投入十萬錠;
元貞元年(1296年),"別出鈔五萬錠、令沙不丁等議規運之法。
所謂"規運","謂以官本營利者"。另一方面又禁止私人下海貿易,規定,"凡權勢之
家,皆不得用已錢入番販賈,犯者罪之,仍籍其家產之半",突出地反映了元朝廷與權
勢豪商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尖銳矛盾。元朝統治者這種企圖禁錮私人海商資本,由官方全
面壟斷海外貿易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盧世榮被誅之後,官本船法雖繼續推行,元朝
廷亦於元貞二年—(1296年)、延桔元年(1314年)、至治二年(1322年)先後多次重申禁令
,由"官自發船貿易",但是權貴豪商仍多違法經商,一般海商也私自泛海貿易,朝廷不
能禁絕,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實際上形成了官本船與私人航海貿易並存的局面。
(1323年),元政府不得不宣佈:"聽海商貿易,歸征其稅",官本船廢止、官方獨佔海外
貿易的企圖終於破滅。
1282年元朝四大宗藩國之一的伊利汗國發生政變,馬可波羅受命出使伊利汗國,先由海
路到達忽魯謨斯,然後北上,幫助合罕穩住政局,還參與編輯歷史學名著《史集》。元
朝的海運官員楊樞在大德五年(1301年)率官本船出海,向西到達波斯灣,回國時伊利
汗國派遣使者隨楊樞一起來元朝。1304年楊樞再次出海,到達忽魯謨斯,並採購當地的
白馬、黑犬、琥珀、葡萄酒等滿載而歸。
『真臘,在占城南,順風三晝夜可至。隋、唐及宋皆朝貢。宋慶元中,滅占城而並其地
,因改國名曰占臘。』
商人周達觀隨元使出使真臘,寫成『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後法人依此篇記載發現吳哥
窟遺址,當時真臘依然是中南半島最富足的國家,周達觀的商人身分更是令人好奇。
『...自「港口」北行,順水可半月,抵其地曰查南,乃其屬郡也。又自查南換小舟,
順 水可十餘日,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可抵其地曰幹傍,取城五十裏。』
柬國並沒有出海良港,過去唯一的河口港目前歸越南佔領(十七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
、荷蘭地圖載KAM KAU港口),越南曾在堅江省美林社『澳腰港』發掘古時帆檣,有金幣
及女妝用具(銅鏡)古物,堅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棲山(是否即芳城現
址不確定),據說東湖常有神仙出沒,所以稱河仙。
鄭和有六次是成祖派遣,當時宦官當政,最後一次是在宣宗時期,然後官吏卻阻止了這
種航行,寶船焚毀,只有一個理由促成這個艦隊成行,那就是沿襲元朝的『官本錢貿易
』,宮廷宦官通商南洋的企圖,加上撤藩促使燕王『靖難』,大批寶貨回到南京進貢卻
無助民生,也是官吏後來反對的原因吧!可惜鄭和七下西洋的動機證據,以及得回的世
界知識,一併被封閉、淹蓋、燒毀了。
湘巴佬)2003.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