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次上超級市場,因為是瓜類上市旺季的夏季,老婆總是想吃甜蜜的哈蜜瓜、西瓜,所以必定要求我選幾個瓜,特別這兩週碰上哈瓜促銷,竟固定的一口氣買上三個,老婆不但是自己吃,他還有個炫耀的心理,就是帶到公司上班吃,因為同事總是喜歡和他分享水果,畢竟他的同事已經認定我家的水果都是最好吃的,以致於她的飯後水果需求量越來越大。
同樣的價錢,買回甜度和鮮度不同的水果,先天上就是一種省錢的方法,由於我的挑選技術,家中幾乎沒有拋棄水果,任何水果幾乎都是吃到最後一口才罷休,當然,水果的挑選技術我從來就是不傳之密,在市場遇到求教的,也是將精驗簡單說明,隨著論壇的充實,決定系統整理公佈出來與大家參考。
買水果看來只是一個上市場的日常家事,其實這背後的經濟學問很大,除了開支划算,健康、營養、知性和樂趣都在其中,老婆對我的挑選技術相當依賴而且驕傲,從來也不用傷神學,就是到了市場交代我挑幾個,然後就自顧走開,兩年多來,已經傳遍親友之間,所基於此我將採購水果的重點區分成四個歸類;
1,價格。2,時鮮。3,甜度。4,安全。
這四種分類彼此牽涉相關,關係就像是一張桌子有四個邊,彼此就共構一個面,有了這樣的概念,繼續探討怎樣鑑別的技術才有意義。水果的歸類,除了學生物學是很沒意義的,例如漿果、肉果、假果、花果等等,在此統稱水果吧!
正常來說,賣水果的是根據水果的批價、甜度、鮮度、決定基本價格,當然,有規模的市場會有農藥、病蟲害檢驗制度,天底下沒有沒蟲的水果,當然也沒有不含農藥的蔬果,這其實也決定的水果的市場價格,只是一般消費者並不清楚,市場批發的過程中,已經經過一番批價、溢價、定價、決價的過程,所以消費者並不知道詳細的定價流程,當然,進入市場之後,消費者也就在每天餐餐的無知中渡過,所以,沒有採購生鮮水果的知識,也是一項遺憾的生活方式。
首先不要急著從怎樣鑑定各種水果好壞開使,因為每種水果的鑑定方式不同,季節不同水果的甜度和品質也不同,例如鳳梨,因為產地產期不同就有所謂的冬果和夏果之分,其他如西瓜、蓮霧等都有類似的區分,加上品種和價格以及消費習慣的差異,單純的去鑑定水果值不值得採購,那是失掉意義的,多數人會感覺自己家買的水果總是令人失望,就是這個原因。例如,商家標示價格,往往根據進貨價加上一定的利潤標示售價,經過半天貨架陳列,發現居然乏人問津,於是改了價格繼續等待下午的顧客,想不到還是沒有動靜,於是把本來照大小分類好的重新打作一堆廉價促銷,這時來了一些主婦撿便宜,東挑西選之後,還剩一半過夜,第二天賣相變差,商家只好虧本出清,沒想到依舊殘貨一半,一半忍痛丟棄,第二天進貨學乖了,壓低採構品質,並降價販售,這次在也不分大小,同樣來了一批撿便宜的主婦,胡亂翻撿後賣出一半,其餘重新整理入冰庫,次日當作新貨再以同樣價格推出,總算打平收支。
這樣經營的生鮮商店到處都是,因此,消費者不知道怎樣挑選判斷,可能花高價買到不新鮮的貨,同時也因為不知道行情,被商家耽誤了判斷,吃的並不是新鮮水果,挑選的主婦也很辛苦,每次能夠安心從容進出市場的時間有限,怎樣在一日數變的標價上迅速採購多樣食品,考驗著主婦的神經,就有很多婦女細聲詢問每次都很專注挑選的我,然後毫不遲疑接受我的建議,再匆匆奔向下一個貨架,顯然商家知道這些主婦的目光,是被標價牌牽引的,我從來不是這樣進市場,我把價格問題留給敏感又節儉的老婆,我只管掃視哪裡有新鮮的貨陳列,打老遠一看就知倒是剛上架的旺季鮮品,然後,試著找出商家有沒有犯錯,例如標錯價格、便宜、混合、促銷等等,確定可以自由挑選後我才會開始觀察,往往商家會為了場面美觀圖個方便,把新貨堆在舊貨上,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小心不要買到舊貨,同時注意有沒有農藥和腐敗的氣味,也就是還沒有摸到水果之前,鼻子要先『聞香』,確定了產品的新鮮後判斷價格是否合理,就是先比價,確定它是比較便宜的價格,然後才進行挑選動作,否則,乾脆去切好的保鮮櫃購買『宰好的』水果吧!
走到堆滿水果的攤子前,想要挑到品質好、味道佳的水果,有訣竅:
1,買當令水果
時令水果多半新鮮、品質佳,而且價錢又合理。而不合時令的水果不但價錢高,而且極可能施加了大量化學藥劑後才提前或延後上市,所以儘量少買這一類水果。
所謂當令的水果,是指產地季節性水果,如今冷凍和保鮮技術發達,很多國家都是靠進口水果的,因此在商場可以看到有一半以上水果是冷藏的,一般保鮮的冷藏標准就是攝氏三到五度,中途失溫或者解封都不合規定,這種水果容易腐敗,當然市場便宜賣。至於本地水果也是冷藏輸送的就不必太過慮,有些後熟的水果,例如木瓜、香蕉、芒果、釋迦等等,除了開箱時間,其餘不是關鍵。
水果的旺季,正是該種水果價格下跌的時候,也是水果品質最佳的時候,除非特別撿便宜,否則不宜錯過時季,所謂品質最好包括甜度、熟度、賣相、藥蟲害最低等等,如果過了旺季或者說挑選促銷的貨底,就要有如下更精確的判斷技術,以爭取更高的甜度。
2,外形完好 沒有瘀傷
不論何種水果,果實飽滿,大小適中(表示果實發育完全)、外形完好、無碰傷及病斑等,都是基本的選擇要點。果實拿上手沈甸甸、具重量感,通常表示水分含量多,吃起來應是“香甜多汁”,如果拿起來輕輕的,可能已經儲放一段時間,裏面的養分及水分喪失大半。
『水分』不適合瓜類的判斷,逢雨季的瓜吸水過多,容易腐敗,甜度流失,如果放置過久中間已經腐爛溢汁,搖晃都感覺到就決不能要了。
所謂外型完好,包括端正、成型、無蒂落、無脫粉、碰傷、蟲咬、霜害、缺皺、均勻等等,一種水果有一種水果的形狀、本色,木瓜有木瓜型,檸檬有檸檬型,這是不變的,成熟的水果一定會『完型』,否則就是還沒成熟,每種水果由果柄到臍都有個『軸心』,這個軸心正不正和水果發育及賣相很有關係,如果日照不均或者營養偏差,這個軸心就不會位在正中位置。
3,色澤鮮麗 氣味清香
當然,色彩的勻度也可以透露成熟狀態。成熟的水果多半散發或濃或淡的果香,而色澤亮麗,尤其像芒果、鳳梨、木瓜、蘋果、香瓜、水蜜桃等,更是要色、味雙全才是佳品。
冷藏的進口水果通常香味已經流失,經過溼度調整的水果一定有通風過的遺憾,這時除了腐敗農藥氣味,還有所謂的生化持久劑的味道,如果味道過重就必須放棄購買,例如橙子、葡萄柚等橘柑類都是採用落葉劑之類的保存方式。蘋果的清香經過臘光後,當然也就聞不到了。通常本地產水果失掉這些氣味,那就是冷藏存貨,或者商家批量進貨的庫存,不是每日進貨的流動上架,
4,聽聲辨好壞
選購某些水果時,例如大型水果和瓜類,需要先練一練彈指和辨聲的功夫。如果聲響清脆,表示成熟度正好,水分也充足,西瓜和大型的新疆瓜就是需要『拍聲』聽聲需要經驗,厚實沈悶熟度不足,搖晃有水聲是過熟,有回聲是空心缺水瓜,同時感覺手拍的彈性,瓜類是最難判斷的水果,西瓜需要綜合的技巧,包括瓜紋的深淺、擴張度,還有瓜粉、藤青等,皮青而色深熟度不足皮厚,甜度判斷包括注意臍的開度,綜合之後才是甜度的保證,如果已經發生酸味,表示已經過期流湯汁,甚至已經脹破,除非高手,不要冒險。
如果是選鳳梨,用手指彈一彈,聲音堅實厚重『肉聲』,才是好鳳梨,當然還有其他判斷方式,須在個別水果中說明。
以上只是一般的通用訣竅,類別水果的判斷,再一一詳述。
先說哈蜜瓜,這是通稱的黃色網紋蜜瓜,甜度高,肉色橘黃透紅。一般也有切開賣的,但等於就是幫你篩選過,所以價錢比沒切開的貴,你要便宜就自己去挑完整的,因為瓜類的體積大,哈蜜瓜的後熟期短,冷藏不合算有存貨壓力,經常要促銷,這時候就看個人功力挑選,瓜類防蟲力強,不必擔心藥害蟲害等,但是小心雨季雨水過多,失甜。哈蜜瓜和新疆瓜、蜜露、翡翠露等香瓜不同就在於網紋,網紋越粗越大者就是甜瓜,只要外型平均軸心端正,圓形沒有弧瓣狀,瓜皮就會薄,看臍開度越大越成熟,如果再沒有水聲就是高甜度好瓜。
注意凹陷、皮皺、瓜皮泛黑、斑點等情況,瓜類容易缺磷,缺磷會畸形,一般超市不會上架,小攤子圖小利會販售,樣子雖難看,有些卻尚可食用,一般是賣給冰果店切著賣,有些則是缺水夭折引起的畸形瓜,注意有些還是死藤、乾旱,有些則是反覆回冷藏庫的陳貨乾癟,果皮發灰黑就是這種下貨,營養已失一般家庭不要採購。
哈蜜瓜是瓜中之王,白皮綠色的蜜露則是瓜後,以上的規則可以適用在香瓜類,但蜜露等白、黃香瓜無網紋,就有些區別否則買回『菜瓜』,以後就越來越沒自信心了。
時下夏季已過,溫帶小型水果(冬季水果)漸漸淡出,熱帶水果正是大出貨的季節,其中以瓜類等大型水果當令,市場上體積最大的就是瓜類,瓜類因爲成長時間短,一年中可以收穫兩次,所以又分成冬瓜和夏瓜,夏瓜銜接樹果出貨,也就是香蕉、芒果、龍眼、荔枝等水果漸漸退出市場,代之以大量的瓜類、鳳梨、甘蔗、以及南洋進口的少量熱帶水果揶子、榴槤、火龍果或溫帶蘋果等等,放眼望去,就是西瓜、香瓜、哈蜜瓜、木瓜等田間水稻間作的夏日瓜類,紛紛上市。
西瓜在英文中一率稱『水瓜』(watermelon),意思就是西瓜含水量很高。西瓜分成長形的大西瓜、球形的小西瓜,小西瓜有黃肉、紅肉兩種,大西瓜一般只有紅肉西瓜,介於兩種瓜之間的有長形金龍、無籽紅肉西瓜、無籽小玉瓜和小紅鈴,另外新疆大瓜等於是介於西瓜和哈蜜瓜之間的品種,以上都是表面具有深綠『蛇紋』的瓜,同時體積龐大,重量是瓜類的特徵,若運輸不當就會破損,越是甜瓜越容易被震破,因爲體積太大,所以它是『躺』在天間長大的,因爲躺在田間,容易受到雨水的浸泡,生長容易變形,日照不均,發育上很容易不均衡,你總不希望買到半個甜瓜吧。
由於瓜的特性如此,因此判斷好壞就需要全面,尤其是切開的瓜,有時一半甜另一半不甜,當然切開後的價格不同,這也就是爲什麽要學挑選水果的主因,沒有人可以切開每個水果用試吃挑選,也沒有人會只賣出半個甜的部分,尤其瓜類體積大,有句話說;『西瓜頭,鳳梨尾。』也就是說瓜累的頭部和鳳梨的尾部較甜,實際上鳳梨是由下向上長的,所以鳳梨尾實際上就是它的『頭』,也就是果柄的部分,果柄就是果樹向果實生長的一根枝柄,相對的花房一端就是它的『臍』眼。正因爲西瓜生長的不均勻,所以判斷起來就很吃力,拍打的位置和方向都會影響效果,當然,臍眼就是判斷成熟度的關鍵,完全成熟的瓜臍,是幾乎平的沒有凹陷,凹陷越深就是越不成熟的瓜,另外外型可以判斷的就是空心瓜,通常瓜身不是正圓形,而是一畦畦的隆起,那就成熟期乾旱缺水引起 的,通常空心不嚴重不至於不甜,但是『松心瓜』天生就難吃,很多人經常吃『便宜瓜』,還以爲這就是正常西瓜,沒有水的瓜,還叫(watermelon)嗎??
其次要判斷蛇紋、皮色、果粉,蛇紋分開的越寬表示瓜生長的情況越好,皮色均勻表示日照越均勻,果粉『粉白色的薄薄一表層』越多表示它越新鮮,如果已經像是有層蠟般發亮,就是經過二夜以上,當心瓜中腐敗。水果的致命傷就是含糖分越高,越容易提前酸腐敗,因此外觀判斷之後還要將之拿起輕拍瓜身,搖晃,仔細聽聲音,低沈的都是過熟水傷,如果過手感覺沈重,彈性又高,聲音確實清脆,表示皮薄、水分高、甜度夠,這種特等瓜只要一刀切下,應聲而破,就是高級品,但是,因爲好貨貨主會惜售吊價,因此價錢通常很硬,不是高檔超市、飯店不會收購,如果一般市場陳列販售,都是偶然巧遇滯銷拋售,或是在大量旺季可遇的情況,這就要看市況機會,也就是發現商販或超 市新進大批新瓜,商家因爲量大缺乏信心廉售,要大膽的選購,通常這就是尖峰旺季的 時刻,否則只有等到銷售貨尾,通常店家急著脫手以免腐敗,價錢會一再折讓,但就要小心過熟的問題,這時才用鼻子聞,是沒有用的,如果是香瓜貨密瓜類,越相的就越危險,除非經驗豐富老道,否則不要挑選,如果囊中羞澀卻是口饞,倒也無妨撿個便宜嘗嘗。
正常西瓜會散發一股清香水氣,感覺就像清晨的花露,其實瓜的內部是溫的,所以瓜的新陳代謝一直在進行散熱,從中散出的就是水果本身産生的乙烯,如果包裝通風不良,這種乙烯就是促進腐敗作用的,爲何成熟的瓜會加速本身腐敗,這和生物本身的繁殖有關,此時瓜的養分開始向種子集中,以便保護品種繁殖,在采收之前,瓜類不斷從泥土和水分中吸收養分,如果這時瓜藤發生旱災或者其他因素(斷根、死亡),瓜藤會自動 死亡,生物現象叫做『自割斷尾』,這種瓜提前抽幹養分,就是死藤瓜,西瓜采收時會保留一節瓜藤,如果意外折斷也無所謂,若是提前割斷,養分甜度不完全,瓜的外表顔色等等看不太明顯,就要看這根藤的情況,若是幹度硬度適中,就算正常,若是已經乾扁萎縮,呵呵,那就是次等貨了。通常死藤瓜和過熟的瓜,甜度和養分已經被倒抽回種子中,注意看剖開的西瓜,瓜籽四周出現腐敗流水,瓜子本身卻特別亮眼。
瓜類本身品種強勢,所謂強勢就是雜草中照樣不扶自生,這樣使瓜類的抗病性強,本來不需要施灑農藥,但是因爲瓜葉生長在多蟲的夏季,因此還是需要早期農藥殺蟲,除非藥性過度,一般不會對瓜産生藥害,只有被動物偷吃的情況才會侵入蟲卵等,因此,完整的購買是必要的,剖開的瓜實在不要太放心食用,商家越是表現出剖白的態度越不要相信,瓜類最常做的手腳就是糖精試吃,刀上,鑽板,抹布上都有可能摻糖,那種試吃一定有代價的。在這裏不強調瓜肉的顔色越深(紅)越好,畢竟顔色最容易作假,燈光、糖漿染色等等,在明眼人來說卻是容易上當的,所以還是要學會全瓜判斷,再去要求開瓜採購,以最後確認,當然,也要當心店家反悔,以前沒有這種技術還無此困擾,一旦你的技術到家,挑出好貨,有些店家反而反悔耍賴,要你加價,這種情形我通常會放棄,畢竟爭執違反了做生意兩相情願的本意。我經常會碰到的情況是,店家發現內行的我,打死就是不肯講價或者有些不肯賣調高價,因此,最好默不吭聲,當做沒事一樣偷偷挑選,假裝無意挑中某個。
若是到超市買瓜,那就大方盡情的挑吧,反正價錢店家已經灌了成本了,這時候,你就要設法逮到超商的職員犯下錯誤,多數超商陳列的都是中上等的貨色,但是往往新舊貨雜陳,驗收不準確,摻雜次貨成堆販賣,只要判斷出標價偏差、或是降價促銷就是購買機會,從中挑選少數特級品就看個人功夫,畢竟誰也不買很多,挑出一兩個就已經值本了,而每個超市職員通常都會漫不精心,和路邊小販的積極性不同,從來不想學這些小 技,因此,沒有一家超商靠水果蔬菜部門賺錢的,除了專業一些的蔬果超市,而這在中 國,是沒有專業蔬果超市可以存活的,以我觀察加拿大的蔬果超市,水果部門幾乎是絕對不賺錢的,腐敗就立刻報廢,損耗很大,因爲分類和挑選定價的工作都交給了中盤,中盤承擔了風險卻也賺走了利潤,農家則是有政府補貼的,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北美洲蔬果比肉類還貴,這種情況不挑真的不行。
香瓜還是以『洋香瓜』和『黃香瓜』兩種為主,洋香瓜顏色青白,未成熟略帶苦味,如果買到不成熟的『青瓜』,就會被譏笑為買到苦瓜,臉上無光之餘,吃起來還要一臉苦瓜臉。反之黃香瓜則皮黃肉白,除了果柄四周多數不苦,差異就在於甜度高低,不甜就不值錢,香瓜命賤可見一斑。
因為香瓜在嶺南地區的普遍,每一個農村長大的人都鍛鍊就自己一套獨門祕方,香瓜產自田間河濱灘地,時間短生長快,蔓藤的際遇不同,同一顆瓜藤長出的瓜大小差異,甜度不一,價錢變動很大,農民很難也不願意分級包裝,通常也是以大簍捆裝,壓傷破裂果滿地都是,嚴格說來沒有很大的商品經濟,挑選的人當然也就大不在乎,大不了不甜就隨手一扔。這樣的水果,如果連介紹的人寫都不寫,一般人讀都懶得讀,可想而知香瓜多麼不吃香,如果不吃香的瓜,還只是用聞的方式挑揀,呵呵,那可遜斃了。
香瓜在餐廳或者攤檔上,作為附贈的餐後水果最是普遍,可見挑選的都是餐飲食品界的採購,切盤後用鹽水或者攤脆用糖水浸泡一下催甜,再端盤出來,你哪知道好壞啊?有些高級的餐廳還會把瓜皮削去,拼出水果盤來供應,這時候吃不吃隨客意,我們常見到滿桌剩了很多不吃的水果,多數就是西瓜、香瓜、慘白的哈瓜,很痛心這種浪費,但又奈何,一種品級分類的觀念病沒有進入商品流程,結果當然如此,所以必需解讀香瓜的判別。
黃香瓜和洋香瓜不同的地方則在於皮色,黃香瓜的皮色均勻度很容易看出,當然既是黃香瓜顏色越深黃越好,輕捏果身有些脆度和彈性,表示瓜肉新鮮,臍開展越平廣越成熟,小心有些脆到一捏就破,這種瓜超甜脆,一般商家不會展示,已經直接送進大餐廳,真正的特極品,通常不會流進市面小攤,也就是說城市中有些人一生根本沒吃過真正的極品瓜,水果的行市就是各有銷售管道,但所幸瓜多又亂,漏網香瓜在所難免,因此更要懂得判斷挑選。
有別於哈蜜瓜、西瓜,香瓜判別的關鍵關鍵就在果柄(藤柄),雖然多數水果都可以從果柄的存在判定,例如櫻桃的果柄,但是瓜類因為生長快速,體積又特別龐大,因此藤柄供應養分的條件必需充分,如瓜果發育不良,藤柄絕對不會良好,因此每一棵香瓜都有一小截果柄附在瓜頭,而香瓜頭和西瓜頭不同,香瓜偏偏就是苦味的,加上香瓜躺在田間日晒,日照不均勻很普遍,發育就是不周延,如果一半又經常泡在水中,喪失甜度非常容易,最關鍵就在瓜內種子特多,一但成熟級開始『抽甜』腐敗。因此採瓜的時機非常重要,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就是這個道理。很多農人並不是把種瓜當作本業,因此不是很科學的種植,最關鍵的採收時機頂多是在夏季陣雨前,選擇地面乾,瓜已成熟便行採收,有些往往是鄰家採收他也採收,稍微勤快的才會一塊瓜田分期採收,經過擇日採收的香瓜,恰好在成熟『抽甜』之前,藤柄不乾不青,相對瓜身結實粗壯,若是果身絨毛已經脫光果軸、日照均勻,基本上就是甜瓜,其他水傷、晒傷、碰傷等外觀正常,就是上品,假若過熟腐敗必定從瓜內種籽脫水開始,搖晃有聲,透出強烈刺鼻的瓜味,則更必需反頭選擇青瓜,也就是放棄挑選過熟的部分。
瓜類上市的時機不需要提醒,滿街推車的小販出動,就是瓜類季節到了,辛辛苦苦搬幾斤瓜回到家,第一個問題就是怎樣保鮮,我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瓜需要冰藏,瓜類本身長在田裡,代謝催化作用會釋放熱量,有時在郊外旅行會放在水中降溫,短時間可以的,超過數小時就會失去甜度,可見,瓜是怕水的。所以沒有切食之前不要清洗也不要泡水、削皮,放在冷凍庫中很容易凍傷,所有水果因為水分很高,都只能冷藏不能冷凍,瓜類更是水份多,如果打算保持鮮度同時也保持甜度,香瓜卻可以先取出『內臟』,先不要去皮,用保鮮膜保鮮冷藏,但時間不能超過一天,有些飲冰室就直接貼在玻璃櫃裡展覽,這就是保鮮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保鮮的觀念,您挑回的瓜失甜,反怪到挑選技術不佳就冤枉了。
說到瓜類,順便把田間一個重要的瓜種介紹完畢,那就是木瓜,此時正是木瓜的旺季結束。木瓜除了網室瓜之外,一般長在田間田埂或是果林空地間,也有春果和夏果之分,也就是在熱帶地區會有二穫收成,一般冬果比夏果酸澀,價位和夏果也不能比,冬季將來之前會有一段時間缺貨,價位也一直持平。
木瓜又分(公瓜)(母瓜)兩種,同時還有黃肉、紅肉之分,夏季出貨多紅肉,冬季多黃肉,公瓜瘦長籽少,母瓜橢圓籽多,因為木瓜有催熟期,因此並不是立即採收就出貨,往往後熟技術不佳控制失當,會造成『啞瓜』,也就是催熟失敗的死瓜,紅肉的形成除了品種優良,還有就是土質和養分的供應造成,價格比黃肉高,顏色橘紅的就是紅肉,不需要多餘的爭執,但問題是除非切開看不見果肉怎辦?其實從外觀就可以看出泛紅或泛黃的木瓜,更由於木瓜後熟作用,必需要靠實物經驗去分辨,光是書面解說一般很難具體表達,所以必需詳細解說。
正常的木瓜通綠透黃(紅),是漂亮的黃綠相間色,木瓜在樹上受日照多的一邊容易黃,發黃後果肉軟而易致腐敗碰傷,因此採收必定在青果成熟之時,木瓜容易受蟲鳥害,故多數木瓜成熟前已經完成套袋保護,採收下來的木瓜通常在運輸過程中才進行後熟,利用本身的果溫,有時以報紙石灰等充填加溫裝箱,沒有經過商品分級包裝的瓜很難保證品級穩定,當上市採購時,首先需明白所有的木瓜此時已經相當成熟,首先也是判斷果柄的情況,如果已經乾黑、生痂就是過度催熟的結果,如果顏色尚青,甚至還流出白色的樹汁,就要輕捏『頭』部(已經說過頭尾的區別),如果已經開始柔軟表示催熟成功,如果依然僵硬,恐怕還要等待情況,如果天氣太冷後熟不足,就會死瓜,通常中盤商人擔心死瓜,又不肯花成本催熟,一律都是密封待價而沽,等到放到攤檔已經整個瓜身通黃可食,買回去後必需一兩天內立刻吃掉,無論怎樣冷藏都已經無效。
上品的木瓜必需皮薄肉厚、成熟度、均勻度佳,甜度高,籽少而空心,通常只有公瓜可以創造這種『成果』,母瓜籽多肉薄,可食用的比例低,價錢當然低,最常吃到的木瓜就是打成汁以後的木瓜牛奶,其實多半是摻了糖水的木瓜汁,過了旺季幾乎沒有哪家敢於切盤販賣,因此,木瓜去皮、去籽後,若是重量所剩不多商家會吃虧的,多半就是要精於挑選,假設一個大量進貨的餐廳,一箱木瓜五十斤,每箱約20顆木瓜,扣除有些腐敗的碰傷的,每個木瓜加工後僅剩三分之二體積,那麼一箱損失十六斤重,成本就要增加三成三,利潤都在裡面了,還能賺錢嗎?何況賣吃的就是賺流水錢,不斤斤計較生意就會每況越下。一般家庭採購木瓜情況其實相似,有些水果總買不好,家庭成員越吃越沒信心,廢棄倒掉的越來越多,惡性循環後就乾脆不買了,外食越來越多,生計怎樣維持?
水果在植物的生態中,屬於繁殖階段,也就是當花開受粉之後開始發育果實,果實就是保護種子和提供種子養分的肉質部分,這和一個有沒有受精的雞蛋是有區別的,受精的雞蛋開始發育胚胎,因此養分開始提供給胚胎使用,所以市面上購買的雞蛋很多是飼料雞的未受精雞蛋。但果樹不同,植物會透過各種媒介授粉,由於授粉的品種不同,因此產生的果實會不一樣,甜度、大小、發育都有不同,木瓜尤其明顯。溫室的木瓜就是利用隔絕其他授粉的方式,限制授粉的品種,一般優良的木瓜會以當地品種與其他特殊品種授粉,但物種雜交後的品種往往又不能產生下一代,所以有些優良水果是來自溫室創造的『精果』,這種品質控制穩定的高檔貨在市場上有獨佔性質,於是,消費者很容易發現一些有商標品牌的水果出現,同樣的也會出現在哈蜜瓜,密露等瓜種,號稱精緻水果,如果有了基本的判定概念,天下沒有可以完全控制的瓜,否則每顆都像工廠一個模子造出來還是水果嗎?以上這些規則當然也適用的,否則當冤大頭的機會還是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