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漵浦奇人异事

却像是患了精神錯亂症,居然愛上我土家族的故鄉,和這些南方蠻子、土匪、軍閥。




歌功頌德不是我喜歡做的事,却實在愛上漵浦一幫同鄉的可歌可泣。他們都有不凡的故事,因爲湘西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湘軍、太平天國、庚子賠款、兩湖暴動、長征、雪峰山抗日,這些近代典故可以寫成一部小說。

我必須先介紹漵浦這個小縣的背景。



屈原﹔涉江──



〔入漵浦餘邅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一般以爲這是對漵浦最早的景物描寫,也是屈原流放,停留在漵浦附近四年的證據之一。



嚴如煜清著名學者。漵浦人。字樂園。少聰敏,潜心經世之學。對地理、兵法、天文等均有精深研究。嘉慶五年(1800),舉孝廉方正,入京赴試,補陝西洵陽知縣。後加知州、知府銜。



毛克寬,湖南漵浦人。咸豐初,兄弟五人同入田興恕虎威營,皆以善戰著,克寬尤驍勇。平太平天國及黔苗之亂,歿于陣,年三十三。詔贈總兵銜,建專祠,賞世職。



鄭國鴻(1777-1841)字雪堂,原籍漵浦江口鎮。鴉片戰爭中著名的愛國將領,定海三總兵之一。1841年秋,鴉片戰爭經二次定海保衛戰中,三總兵鄭國鴻、葛雲飛、王錫朋率部收復定海,在抗擊英軍入侵時血戰六晝夜,終因彈盡援絕,三總兵同日壯烈殉國。



小時候,聽父親說過漵浦有兩個〔洞子〕的故事傳說。提到〔出米洞〕的由來,本源還是從裹小脚的曾祖母說的,父親講的時候,我是憑記憶硬記腦中的,直到有次偶然回到漵浦,與家人一起出游,到達白羊洞,景觀讓我想起父親的〔故事〕,除了大小比例,其它出米池、神像、供台等皆一如描述,父親說曾與童夥同往探洞,深不可測。



也許是我對父親的思念,造成情境上的巧合。但背後的神仙故事,仙人出洞,百姓供養米粽的一段傳說,却是地道鄉野故事,我不再繪聲繪影傳述,究竟能否和屈原扯上關係,恐怕只能當作地方民俗典故去欣賞吧。



湘西有三個地方以〔趕尸〕出名,漵浦就是其中之一,而父親還說過,祖父是會〔打照〕的,所謂〔打照〕就是符咒,〔辰州符〕在湘西非常出名,沈從文的〔邊城〕記載過辰洲符,却沒有說清楚究竟怎樣的情况,我却不只一次聽父親說,燒香,念咒,燒符,用一盆清水,要三五個童子圍著觀看,還有用針扎紙人,這就類似巫仇文化,可以抓到小偷,找失物,父親就是經常坐圍的小童,他說﹔〔從祖父用酒噴滅符的瞬間,可以看到人影。〕

至于趕尸他就沒有見過,他也只是聽說,前後兩個銅鑼,一個開道,後一個用鞭趕,他也曾半夜聽到敲鑼,就是沒有機會見到。



沈從文﹔〔沅水上游幾個縣份〕。提過漵浦出名的幾個人物。他也提過最近考證〔洪江〕是明清時代的內陸〔資本主義商業中心〕。其實,我家漵浦的〔橋江〕,還有大規模〔趕集〕的活古迹。曾祖父曾經在鎮上主持〔萬順祥〕商號,土匪陳漢章用他的人頭出過〔絹鈔〕,遠遠發行到漢口,父親常說,庚子賠款的債券和鈔券我家堆很多。

以下摘錄一段描述﹔

漵浦地方在湘西文化水準特別高,讀書人特別多,不靠洪江的商務,却靠一片田地,一片果園——蔗糖和橘子園的出産,此外便是幾個熱心地方教育的人。女子教育的基礎,是個姓向女子作成的(即十年前在共 産 黨中作婦女運動被殺的向警予,五四時代寫工運文章最有聲色的蔡和森的夫人)。史學家向達,經濟學家武育幹,出版家舒新城,同是漵浦人。



下面一段叙述則是紅軍[長征]時,經過漵浦的描述。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在桑植舉行突圍誓師大會。賀龍、蕭克分別向部隊下達了突圍命令。當晚,紅軍主力即開始向東南方向突圍。駐扎在沅陵的敵軍發現紅軍動向後,立即封鎖沅水,企圖阻止紅軍渡江。紅六軍團十七師和紅二軍團四師的先頭部隊在突破澧水封鎖之後,于22日奔跑了100多裏山路,分別搶占了沅水北岸大晏溪和洞庭溪渡口,控制了江面,幷連夜搶搭浮橋。自23日至25日僅三天時間,紅二、六軍團18000餘名指戰員勝利渡過沅水,在橋子坪會合。然後兵分三路,直插湘中的辰溪、漵浦,迫使敵軍只好調兵遣將改“圍剿”爲“尾追”。這就使紅軍贏得了爲期一周的休整時間。紅軍在辰溪、漵浦期間,共建立了38支“抗日游擊隊”,有隊員1700多人。與此同時,還建立了“職工聯合會”、“工人糾察隊”、“工人團”等組織,懲治土豪500人,鎮壓罪大惡極的劣紳50餘人,籌集了大量糧食和大批衣物,幷且擴充紅軍近2000人,大大壯大了紅軍的力量。



曾凡華筆下的〔布衣將軍〕向仲華。就是當時參加紅六軍的漵浦人。

曾祖父陳英祥,曹坡村佃農出身,入曾祖母家爲學徒,庚子賠款後曾祖母家破産,曾祖父入川販鹽,遣祖父習武保鹽,他是橋江鎮第一號共産黨員,却在迎紅軍後,被戴高帽游街羞辱拘禁,又因本鄉農社農民連署擔保釋放。

他開始反共,從此他要子子孫孫反共,這就是我家史的〔包袱〕。祖父是貴州講武堂出身,此時開始擁槍自保,組織地方團練,殺匪無數,父親年幼曾親睹祖父殺人,文革時,祖父因饑餓引起的水腫餓死。他告誡子孫﹔〔當共 産 黨六親不認,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岡村寧次

1945年,湘西戰役歷時兩月,終以日軍潰退而告終。據中國軍隊公布的材料,此役共擊斃日軍12498人,馬1286匹,毀汽車292輛。中國軍陣亡7737人,傷12483人。湘西戰役,是1944年以來,中國正面戰場上打得較好的唯一的一仗。日軍經此次作戰受挫,遂開始全面收縮兵力,一邊布置部隊首先從廣西、廣東等地後撤,一邊焦慮地注視著整個戰爭態勢的發展。〔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位于漵浦縣龍潭鎮弓形山,建于1945年秋。1945年4月16日,日本116師團109聯隊瘋狂進犯漵浦龍潭地區。17日中國陸軍第74軍51師兵奉命揮師龍潭進行英勇反擊,鏖戰28個晝夜,殲敵2千餘人,我軍亦陣亡將士700餘人,戰後擇地于英雄山南端的弓形山,建墓立碑,原陵園建有浩氣門,紀念塔、碑墻、千秋亭、英烈墓等紀念建築;烈士墓北側建有倭寇墓,掩埋700餘具日軍遺尸。

龍潭離我家二十余裏路,父親于此時抽壯丁抗日離家,送往前綫作戰。



我很驕傲,我的故鄉漵浦,從來沒有被日本人占領過。



而此時,距離長征時所謂〔紅軍在辰溪、漵浦期間,共建立了38支“抗日游擊隊”,有隊員1700多人〕,已經十年。



父親從前綫檢回命,摸黑逃到姑姑家,姑母說祖父正在芷江修機場,父親和同伴跑到芷江找祖父,祖父叫他去考芷江憲兵學校,父親和一百多個漵浦流亡學生,輾轉到了重慶,戴潤生是縣長的兒子,那時也成爲父親最好的朋友,因爲抗戰,同鄉就暫住在母親的姑母家,戴潤生就是上海表姑武松翠的丈夫。



抗日勝利後,父親復員上海,加入接收日本占領軍,不料東北局勢轉變,對日本占領不成,改爲接收臺灣。



我的一張廿年前的照片,出現在漵浦文史中,已經出版六年的第五輯『一方熱土人』,照片中我剛滿十六歲。我代表父親出席同鄉會,同一天給同鄉李鳴舟祝壽,我依然對當初照相的情境存在記憶。

去年底,表姑拿這書來給我看,赫然發現我的照片也在其中,除了我全是一些白頭父老,更有一些去臺灣卓有貢獻的大人物。



表姑說,這書裏頭有張照片,你是哪個?我一眼看出我站在後排,表姑拿出老花眼鏡,仔細端詳半天,然後說,是一個小夥子哪,你這一說就像了。



除了向警予蔡和森妻子,和鄧小平同是勤工儉學留法的女教育家,創辦漵浦湖南第一所女師小學。這些近代名人對漵浦的文化貢獻,還有更多人。沒有精采故事的不列入,何仿從异人异事的角度去瞭解他們。



出版家舒新城,『故鄉』散文集作者。

曾凡華,最後一戰─『湘西雪峰山會戰紀實』作者。



舒文中,年輕時參加抗日,文革時被打入右派,關進牛棚,却因此研究“洛書”寫出《同心迭加幻方》《勾股數組》等書,被美國數學學會吸收爲會員,幷受邀日本講學。



北大教授向達,是隋唐五代史的專家,『鄭和航海圖』作者,毛子水隨胡適去臺灣,向就任北大圖書館的館長,策動傅作義保護北平文物,文革時含恨而死。



武(土育)幹,國際貿易學家。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和中國商業史學會顧問。上海周佛海欲辦經濟研究所招武兄弟供職,兩人拒不出任,從海上逃回漵浦,弟溺死福建。長女武松翠,是我從小聽母親談及的,共患難表親,曾是上海瞿溪路第一小學校長,大表哥戴圍城任上海法制報編輯多年。



唐震環現在是兩岸文化交流協會的理事長。臺灣〔監獄作家〕、政治犯,『一個死刑犯的心聲』作者。約與雷震同時入獄,父親偷偷去監獄看過他,出獄時父親曾要我跟他去學寫作,他却回到中國來,我近年才發現竟然就是同一人,難怪當初父親說﹔〔他又要搞名堂。〕。



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杜元載,臺灣師範大學校長,爲調高師範生公費,與同是湖南人的當時臺灣省主席黃杰唱反調,對同鄉非常重視,標準的騾子脾氣。



李鳴舟曾從辰溪兵工廠,親自替漵浦縣長買兩挺機關槍下鄉剿匪。到臺灣時有人說媒,介紹當時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的妹妹,他却拒絕了。做到審計部的廳長,三十年清廉自持,替臺灣百姓守住荷包。陳儀就是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軍方將領。



賀楚强是國民政府第一届國大代表,總統府參事,臺灣民族晚報社長,與湖南南縣黃少谷均曾是馮玉祥幕僚。



小江口李權是叔公的高炮部隊上司, 1946年到臺灣建立軍人補給證制度,很得孫立人賞

識,後來受孫案牽連,上校領少將薪,帶兵做事大公無私。



叔公也是抽壯丁離家的,像他們這樣到臺灣的同鄉,僅同宗同村的長輩就共有十多個,人來人壽這〔人〕一輩最多,人胤叔是飛行員,退役後是中華航空公司,首航直飛荷蘭班機的機師。橋江的嚴慕義,女兒是臺灣歌星嚴如冰,另外香港的武打明星向華强也是漵浦同鄉。江龍泉是我的表舅公,他的兒女都是大學教授。姓丁,李,夏,向,舒,黃,武,謝,嚴各姓都有,全縣有四百多人到達臺灣,曾經返回探親的有兩百餘人,如今僅存約三十人,第二及第三代漵浦人,超過千人。



養父人伍,曾經告訴我他年幼發生的事。雪夜裏,他和生父,舅公三個在穀倉玩耍,三隻老虎進村覓食,穿過陽溝,喝口水就往樹叢裏躦不見了。後來,他們三個人都分別到了臺灣。



有一天,養父夢到舅公托夢給他,他立即從香港搭飛機回臺灣,第二天清晨,我陪他直奔醫院探望舅公,見到垂危的舅公後,養父問我生父的情况,我說,和舅公模樣氣色差不多,乍看簡直是同一個人,養父瞪著我,眼中有著一股說不出的迷蒙。當晚,他提出明天一早再去探望生父。第二天天剛亮,哥通知我,昨晚父親在養老院中過世,清晨院方通知的,遲了一步,養父說〔應該先看我哥的。〕

又過了一天,表叔通知,舅公隔一天晚上過世了。養父說,想不到一次送二個人,他等到父親出殯後,沒要人陪,獨自回到香港。



養父是湖南國立八中畢業,究竟國立八中位在哪里我根本不知,他有哪些同學我亦從來不知。他曾經跑去橋江機場,和協助中國抗戰的飛虎隊員,用英語攀談,幷要求美國飛行員送他上天,居然真的成功飛上天,因此養父除了寫一手工整顔字,英文也不算差。當時,他高中畢業就被軍統局的戴笠,到學校點名送去政工幹訓班,他是真正的第二期畢業的特務,此後,在抗戰過程中,他的行踪一直成謎,我從小按照家俗過繼給他,替他保密身分也成了習慣,直到他去世爲止。我必須提一提他,他一直將我當親骨肉,其實,我的個性比他還叛逆,他對我既疼愛又無奈。



抗美援朝的時候,羅治芳參加志願軍去北朝鮮,被挑選進入飛行大隊,飛機被飛彈擊落後

跳傘被俘,逃回地面部隊繼續作戰又被俘,轉送到臺灣,廿年後,偷渡轉往緬甸,企圖返

鄉又被緬甸政府關了六個月,最後用徒步從緬甸走進貴州,再回到漵浦。



鄭歡音,是中央軍校的鐘文武青梅竹馬的妻子,懷孕二個月後,鐘文武離家作戰,三十年

夫妻失聯,開放後,携遺腹女赴香港準備赴台定居,受法令限制必須等待五年,即將届滿前,獨女在港車禍死亡,鐘文武奔走伸冤,得到香港人權協會輔助,官司勝訴前鐘文武身體不堪負荷去世,我的生父、養父台港兩頭接濟他夫妻,目前鄭一人住香港。



我的親姐姐,出生在蘇州那所,父親接收的日本大使館中。

母親送姐回故鄉省親,才進漵浦城,就有人通知說土匪要進城了,幷且許多匆忙返鄉的同鄉都說四周沒有出路,路上都封鎖了。母親身爲長嫂,尊父親矚咐,安頓好破敗的家,祖母却不准母親帶走大姐。終于,有一天表姑的轎子半夜到了我家,表姑大著肚子,他已經躲躲藏藏過了二個多月,如同驚弓之鳥,因爲他是縣長媳婦,母親和表姑一起,由祖父帶著十多支槍,連夜護送他們出走,輾轉坐火車換船,到達上海。母親轉達了祖父的口諭,走!

我親生父親告訴我,他把四行倉庫的所有物資送往臺灣,再把共黨證和派令丟到黃浦江。半夜裏,就在一望無人的上海外灘,仰天高歌〔中國一定强。〕

父親從上海抵達基隆,從基隆農會一路接收到太平洋岸的花蓮,台東農會。冥冥中,他一生就是戰爭時代的縮影。



漵浦文協也來了信,附上新一輩的文藝青年資料,有〔國畫〕的作者,王躍文。

王躍文

1962年生。湖南漵浦人。王躍文簡介

1984年大學畢業,曾在湖南省政府工作。1989年開始文學創作,曾獲湖南省青年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客居長沙。

  已出版長篇小說《國畫》、《梅次故事》、《亡魂鳥》、《朝夕之間》,小說集《官場春秋》、《沒這回事》、《官場無故事》

一個以行動藝術展現環保意識的〔舒勇〕。

1998年11月4日,人體行爲藝術《地球在流血》成爲其里程碑作品,被《南方日報》評選爲「1998年廣州十大社會新聞」、《羊城晚報》評選爲「1998年二十大娛樂新聞」,有關專集、畫册、電視劇、電影《行爲藝術史的第一次》正在出版和籌拍之中。

還有許許多多,我不知道的人和事,跟我的出身故鄉有關。

中國那個地方不是歷史哪?

我感覺漵浦這個地方,和近代中國的歷史,有絕大的關連。

這些幸存的人,和歷史上,遠遠的被送到新疆墾荒的湘軍,參加太平天國,被屠戮在沙場上的可憐農民,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和寫照。

從鴉片戰爭失敗,建設臺灣的劉銘傳,曾國藩,到太平天國,再到日本侵略中國,國共內戰。

親眼見到,九十高齡的養祖父,看見養父的痛哭失聲﹔十八歲被牽離家的叔公,五十五年後,他見到八十二歲,從新疆勞改回來的親哥哥那一幕,我內心受到殘酷的激蕩。

我,出生在臺灣北部一棟木造日本式房子裏,隨著父親被排擠貶抑,我在鳳山黃埔軍校的後山眷村長大,住的是泥巴敷竹片的土房,仿日本南洋建築的改良〔土脚厝〕,住在這裏唯一的好處,就是每年可以見到蔣介石來黃埔巡視一次。

小時候,同伴玩的游戲是〔美國開綫〕,〔中國開綫〕以及〔黃埔開綫〕。所謂黃埔開綫,就是和鄰村的孩子,用石頭互丟,攻打山頭,誰占領山頭就歡呼稱王,常常有孩子頭破血流,每個男孩子頭上都有縫過的疤記,于是,陸軍眷村被稱作〔流氓村〕。我從小,因爲參加棒球比賽,而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决定離開眷村。

我的棒球教練是個受過日本式教育的運動員,他很熱心的也很嚴格的訓練我,我在玩〔黃埔開綫〕的時候,是個很優秀的〔投手〕。當兵,我也受日本式軍事訓練,我進入的企業,也是日本殖民産業改組的農企業,雖然我不喜歡日本人,但是,有一天,我却被邀請去日本考察一周,然後,我决定學我的父親,離開企業,離開臺灣,離開中國,走得更遠,我是這樣介紹我自己的。